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民俗文化民俗文化

国家级遗产名录-黄龙戏

发布时间:2018-06-09 22:11:40 民俗文化 人已围观 人已点评

简介: 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“此地影”(当 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)音乐为基调,以由“此地影”演化而来 的民间小戏(当地俗

 

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“此地影”(当 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)音乐为基调,以由“此地影”演化而来 的民间小戏(当地俗称“唱玩意儿”或半截影、地蹦影儿)为基础形态, 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、民间说唱、口头文学、民间小调等艺术手 段,而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、广泛文化基础、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 曲剧种。因农安在辽、金时期称黄龙府,故称黄龙戏。

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,与本地的民间小调、曲 牌、皮影专调、香调等民间音乐相互结合,杂揉而成。音乐结构采用乐段 体,可多次反复。整个乐调,似影非影,既不离“此地影调”的母体,保 持当地的乡土气息,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,体现出民间性和地 方性的特点,形成了鲜明特色,亲切宜人。

黄龙戏的音乐板式,是根据皮影音乐的板眼变化基础原型,结合民间 小戏、借鉴本地民歌形成的以“正调、青调”为两大主调的各种板式,其 中有平板、快平板、平板三眼、行板、流水板、垛板、散板等。

黄龙戏的行当分腔有生、旦、净、丑四类,分腔主要在唱法、旋律、 音色上,而不在音区。主要包括男女分腔、年龄分腔、唱法分腔和旋律分 腔等,并根据剧中人物情绪使用部分皮影小调来丰富处理。其唱腔可分为 正调、青调两种,有女正调、女青调、男正调三套声腔,都是上下两句、 结构严谨的方正乐段。

黄龙戏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。主奏乐件是以本地四弦基础上改 造而成的黄龙琴和高胡。弦乐有二胡、中胡、大提琴和倍提琴;管乐有竹 笛、唢呐和笙;弹拔乐有扬琴、琵琶、中阮、三弦、大阮;打击乐有板、 单皮、小堂鼓、大堂鼓、锣、钹、木鱼、碰钟组成。演奏时常由一人兼几 种乐器。

黄龙戏的表演程式多用象形写意、动作夸张,线条粗犷、刚柔相济; 在舞蹈上,突出契丹(辽)、女真(金)等草原游牧民族的舞蹈风格,在 服装道具上也突出民族性与地方性;唱念发声以普通话为主,杂以本地方 言。唱腔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,把普通话声调与影腔语气音势相 融合;舞台呈现雄浑大气粗犷,体现出北方草原文化的性格特征。

黄龙戏的题材选择,广泛吸收了当地民间口头文学、历史风物传说、黄龙府历史重大人物、事件等为素材,尤 其以辽金历史题材为主,形成了鲜明的辽金民族风格。同时,坚持立足于生活,立足于人民,演出形式灵活,既可 演历史戏,亦可演现代戏,既可演大戏,又可演小戏,既可草台唱戏,也可殿堂展演,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。其 主要剧目有《樊梨花》、《珍珠串》、《生死牌》、《女驸马》、《望江亭》、《张飞审瓜》、《喜荣归》、《钱 秀才》、《哭剑》、《庵堂会》、《珠凤缘》、《挑女婿》、《鹰格夫人》、《打瓜园》、《改规矩》、《一窝猪 羔》、《粮仓内外》、《红楼夜审》、《无事生非》、《黄鱼仙子》、《巧设连环计》、《风雨菱花》、《魂系黄 龙府》、《大漠钟声》、《圣明楼》、《搬窑》、《兀术与鹰格》等百余出。

黄龙戏是典型的东北地方戏曲艺术,它的艺术与文化本体在“北雄南秀,多元一体”的民族传统文化格局中, 具有比较突出的地域文化特征。从历史上看,东北作为与中原相对应的文化区域,是夫余、契丹、女真、高丽、党 项、突厥、蒙古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之地。辽、金时期,黄龙府“杂诸国风俗,聚会处各国语言不能通晓,以汉语 辩之”(宋、许亢宗《奉使行程录》)。由此可见,黄龙府是北方个各少数民族之间、及其与汉族之间的融合区, 也是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区,是大中华民族文化各纵横支脉,交融互动,互补互生的产物,为民族文化整体 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黄龙戏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已于2008年入选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

Tags:吉林 民俗 吉林民俗 非物质文化遗产 名录 戏剧 

很赞哦! ()

文章评论

打赏本站

  •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
    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!
  • 微信扫码:你说多少就多少~
  • 支付宝扫码:你说多少就多少~

客服在线

服务时间

周一至周日 9:00-21:00